最美的紅樓──細說南女自強樓(一)

文 / 陳一鳴,南女歷史科退休老師

南女作為百年名校,幾經演變,唯存的標誌就是今名為「自強樓」的學校主建築,此樓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稱為「本館」,而因其為紅磚建築,故一般習稱之為「紅樓」。

本校肇始於奉准成立之1917年5月17日,但建校之初有校地而無校舍,故當5月26日開課時,先借用位於今南門路上湯德章紀念公園、臺灣文學館和臺南美術館近現代館三地之間的粵式建築「兩廣會館」上課,隔年始遷回。

本館之興建應自1917年開始,但落成日卻有些曲折。1918年8月20日先完成北校舍(自強樓稱北校舍,實踐樓稱南校舍)東半部,作為講堂、校長室、教官(師)室、教室之用,即含今日一樓之儲藏室、檔案室、教官室、學務處、校長室,二樓之國文科辦公室、數學科辦公室、會議室。1920年12月3日完成北校舍西半部,整棟建築才算完全落成。故不管以始建日算或東半部竣工計,則建物已超過百年,若以完全竣工(比如人類之出生)算,則2020年底才能稱其為「百歲樓瑞」。

自強樓全貌,1997
自強樓全貌,1997

自強樓之座向為坐南朝北,平面呈中軸一字型左右對稱,東西總長74公尺。南側立面平直,置6尺寬之偏廊,以利遮陽、通風。北側只在之今校長室、學務處位於二樓講堂(會議室和數學科辦公室)之下置偏廊,有緩衝、延伸之效。主入口正中置車寄(玄關),二樓為平面陽台,故整棟建築俯瞰成「凸」字狀。

自強樓之車寄(玄關),2019
自強樓之車寄(玄關),2019

整體建築風格為磚造折衷式樣,將古典與現代融鑄揉合為一體。二樓為方型開口,平實無華、理性而有秩序感,一樓之連續拱圈最是吸睛,韻致而優雅,呈現婉約典雅之美;其中一樓之玄關與二樓之圓山牆為古典表現之最,應是接近巴洛克式的風格,於典雅、平實之中透出低調的華麗感。

玄關為巴洛克式建築,上方屋簷有飾帶環繞,宛如女子髮飾,下方由四面拱圈圍成,南面崁入建築主體,無柱,其餘三個拱圈各有兩根矮柱支撐。矮柱採托次坎柱式(Tuscan Order),為古羅馬5種主要柱式之一,風格接近古希臘多立克柱式(Doric Order)之男性柱,柱身長度與直徑的比例為7:1,顯得粗壯有力。有人質疑為何不用纖細秀美象徵女性柱之愛奧尼柱式(Ionic Order),竊以為與托次坎柱式之簡約樸素風格有關,且因不高挑更能彰顯教育機構之親和性。

圓山牆最具自強樓繁複華麗之美,其造型中央部分為四柱撐持之圓拱門,柱式較玄關之柱式略略修長,有拉高之效;拱門兩側各有一窗,平直之挑簷和圓弧之拱圈均安以細碎之齒狀飾條。頂部之圓山牆安坐於左右各一的小柱上,減輕其因量體較大而生之沉重感;弧體部分由三塊圓拱拱石形成三座托架,其上亦以放大版之齒狀飾條處理,華麗異常!

最美的圓山牆,2019
最美的圓山牆,2019

樓體分基座、屋身、屋頂三個部分。基座部分將一樓地板抬高,和常見的日本和式建築類似,應是考量到地板、天花板皆為木造,故需較佳通風之故。屋身主體為紅磚,輔以白色之灰泥,紅白相間,顯得大氣而純淨、美麗而安詳;屋頂(講堂之上)為四披水,屋瓦為鐵灰色之水泥瓦,沉穩而內斂。

從跑道看自強樓,屋頂為四披水式。左方保健室與廁所已拆除。1979
從跑道看自強樓,屋頂為四披水式。左方保健室與廁所已拆除。1979

一、二樓之地板和天花板以及窗框都是木造,木料為檜木與杉木兩種。

自強樓雖幾經修繕,但基本結構大致維持不變,美麗依然,被譽為日治高等女學校最美的建築。但不變之變仍無法避免。比如除屋架木作仍為木料外,其餘在歲月的摧折下,已改為鋼筋混凝土,老校友懷念的跪姿抹地板的珍貴回憶,再無重現之時。此外,消失不見的還有基座之換氣孔,已跟著地板之固化、硬化,概以水泥糊實矣!

灰色水泥牆上方的框為偏廊通風孔,下方為基座通氣孔,2019
灰色水泥牆上方的框為偏廊通風孔,下方為基座通氣孔,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