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請入學爭議:讓我們有更多的誠摯的溝通

文/ 陳婉琪,台北大學社會系系主任

我是南女77級校友,目前任教於台北大學社會學系。上週我在臉書上發起一個「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」,邀請大學老師們向社會大眾一起澄清關於申請入學的常見誤解,得到不少回應,也被媒體報導。南女校友會向我邀稿,希望我談談發起動機及相關回響。我先謝謝校友會給我這個機會。

我先介紹一下自己。南女畢業後,我大學就讀台大外文系。畢業後曾在童書出版社當編輯,也參與人文歷史套書的撰寫。隨後在碩士階段改念社會學。這個選擇主要來自大學時代之到處修課、嘗試摸索,我發現自己偏好理性分析、喜歡追本溯源的特質,和講求實證及邏輯推論的社會科學很合拍!碩士之後,則申請出國,到芝加哥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。過去十多年,研究興趣大多集中在教育社會學、家庭社會學這幾個主題。

陳婉琪假日休閒風
陳婉琪假日休閒風

為什麼會發這則貼文?動機其實很單純。如同我發文中已說明,前陣子公共輿論再度揚起已重複多年的質疑(大學入學申請過程非常花錢),但除了報名費與交通費之外,按我的理解,有不少說法並不是各校系所重視的。於是我想,大學端不能提供多一點訊息嗎?如果真的是迷思是誤解,不多做一點澄清嗎?發文之後,一週之內得到不少正面回應。我完全不認識的、領域大不同的教授留言支持或分享轉貼,也有不少回應來自高中老師與家長。部分高中老師表示他/她們平日就是與學生及家長如此溝通,但卻常常不被相信;有些家長則謝謝這樣的說明,認為更多類似的溝通有其必要。正面回應之外,當然,也會有負面回應或質疑。譬如,你只不過來自一個小小的學系,怎能為其他校系代言?

這裡我可以再給一些說明。我想我提的只是一個原則,一個跨科系應該都成立的原則—-「大多數的科系想看到的是你自己、你內在的潛力,而不是你花多少錢來包裝你」。在這個原則之下,你不用認定你「必須」做什麼,不用被常見說法作法所綑綁限制,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特質,跟風反而減損你的風格特色及獨立思考能力。我希望這類的說明,對將來面臨申請過程的學生及家長,能夠有點幫助!

陳婉琪(中)開心混在學生中
陳婉琪(中)開心混在學生中

延伸閱讀 申請入學爭議:讓我們有更多的誠摯的溝通 (完整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