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女秘境之二

文 / 陳一鳴,南女歷史科退休老師

一般所謂秘境,其一或因地處偏僻,少有人知,或因路草艱難,鮮人涉足;其二為已知其所以,卻因故封閉,雖近而不可得之;其三則在觸手可及、舉目可見之處,卻漠然視之……..。

南女南側的臺南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,就是前述的其三。

學校而為歷史現場,於教育而言是彌足珍貴的。敻遠的不知;鄭成功與荷蘭人在府城七丘對峙時,南女此地或曾有小規模的游擊戰事發生。有清之後,先有康熙60年的朱一貴事件,其從高雄岡山攻入臺南府城,南女校地或曾有雙方兵馬雜沓而過。康熙61年朱一貴兵敗被俘於北京遭凌遲致死,到了日治時期,民間傳言朱一貴死後被玉皇大帝封為「臺南州城隍綏靖侯」,朱一貴竟一變而為開山路上「小南門城隍廟」的主神,廟地與南女不過百公尺之遙。

朱一貴之短暫大明政權迅即消逝,臺南從此而有城──木柵之城,時為雍正3年。半世紀後的乾隆51年(1787年)再次爆發民變──林爽文事件,府城雖未淪陷,但亦飽受驚嚇,事後福康安建議築土石城,由臺灣知府楊廷理建造,南城垣段責由鳳山縣出錢出力於1791年築成。乾隆御賜之贔屭駝碑安置於今南門路和建業街交叉口附近的「福康安生祠」內,與南女亦僅幾步之遙。

高高的城牆兀自聳立於人群聚居之處,自然不可能成為所謂秘境。但作為軍事防禦之用,除城門附近,其餘亦只有軍隊駐紮,一般民眾自然敬而遠之。及至成為學校圍牆,不管是日治還是民國,都難於逃脫軍國民教育之管理方式,城牆附近成為不可靠近的禁區,當不難想像。佐之學校史料,亦皆無法看到關於城牆之片段記載,它成為無可無不可的存在,直到1970年代,因歲月風雨的侵蝕,牆體傾圮,不明人士入侵,校安問題堪虞,它才開始被注意。

牆體傾圮的狀況,1975年
牆體傾圮的狀況,1975年

1980年代之後,臺灣生命力勃發,文物保存觀念普遍被接受,臺南市政府遂於1985年將此城垣殘蹟列為三級古蹟,1990年仿古法三合土(蚵殼灰、糖漿或糯米漿、泥土依適當比例混合)夯築,1991年完工,南城垣殘蹟又恢復200年前巍峨的形象,但它和南女依舊不直接相關。

學校而有古城垣為牆,毋寧是極端奢華之事,南女自1917年建校之始首任校長志保田鉎吉選擇校地時即看中了南側的城牆,可自然而為學校屏障。也因為如此,1919年日治政府為市區改正拆除小南門及附近城垣時,此段便被刻意保存下來,從此成為南女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諷刺的是,受到時代的限制,古城垣和南女的學生、南女的發展,幾乎是割裂的、不相干的。在校三年不曾舉步至此的不知凡幾。2009年的臺南市「舊城歷史區域再生計畫」在殘蹟東側造了木製舞台和玻璃告示牌,如今舞台已毀,告示牌裡精心呈現的南女歷史竟然嚴重錯誤,經反映無人理,現也殘破無人觀看,錯誤也就無關緊要了。

2018年末,城垣內再次整修,變得更精緻、更易親近,但仍維持外人只能在外瀏覽,霧裡看花地景仰,除非進入南女,才得攀爬高牆、極目遠望。